“我不可能買格力手機的。”
一位手機發(fā)燒友朱先生對記者表示,即使他再怎么欣賞董明珠本人,也不愿意一覺醒來“就看她的臉”——雖然屏保照片可以換。
“我現(xiàn)在想拋了。”
拿了一年格力電器股票的李女士告訴記者,她格力電器股票持倉成本21元,期間有幾次加倉,收益很好,所以即使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團董事長,她也未曾有過動搖。
但是現(xiàn)在,她想要退出了。
9月27日,格力電器的股價收于38.55元,漲0.39%,相對于李女士的成本,她所持有的格力電器賺了不少。
“一年前,我覺得格力是一只被低估的股票,作為一個行業(yè)的龍頭股,它的市盈率和業(yè)績表現(xiàn)遠遠超過證券市場一些被炒作的‘優(yōu)質股’,值得長期持有。我規(guī)劃是持有3到5年。”李女士解釋,然而在深入了解格力電器后,她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過于簡單,在董明珠卸任之前,她應該會擇時而出。
8月31日,格力電器發(fā)布2017年半年報,其營業(yè)收入為692億元,同比增長40.67%,其中空調產品的營收達546億,同比增長30.14%,牢牢穩(wěn)坐空調業(yè)第一的寶座。
“格力電器是中國空調做得最好的企業(yè),沒有之一。”海歸人士張先生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表示,即使在國外,格力空調也有很大的名氣。然而令他不解的是,在國內,作為龍頭的格力電器總是被認為前方無路可走,更加奇怪的是,格力本身也常常想著“革自己的命”,折騰著要跨界。
據(jù)《國際金融報》簡單調查了解,現(xiàn)在有不少人像朱先生、李女士和張先生一樣,開始對格力電器的產品或公司未來持有否定或迷茫態(tài)度。
不可否認,格力電器正致力于轉型,它的未來,令不少投資者不安,甚至有業(yè)內人士質疑,董明珠和格力電器“正在犯錯”。
那么,格力電器的情況到底如何?董明珠帶領的格力跨界,是機會更大還是風險更大?
“天花板”壓力
“我想我這一輩子,只把一個空調做成極致。”董明珠曾對媒體如是說。
“說到極致這個詞,從技術上來說,那當然遠遠沒有達到,美的、海爾也沒有;但如果說在企業(yè)發(fā)展階段里面,完成了作為主營業(yè)務的利潤貢獻,規(guī)模貢獻的角色,目前來說格力的空調業(yè)務已經到頂了。”一位制造業(yè)分析人士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表示,所有人都清楚,格力的空調事業(yè)在中國遇到了天花板。
家電行業(yè)資深專家劉步塵向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表示,目前格力電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未來,根本不知道它的增量市場在哪。“今年由于種種原因,格力的營收會到達一個頂峰,但是明年肯定不會保持這個增速,它空調的營收一定會有下降。”
一位風險投資者則表示,這是思維的問題,歐美一些企業(yè)選擇只做一個產品,一做就是上百年(如福特汽車),遇到天花板也能安之若素,而中國企業(yè)家大都有“規(guī)?;榻Y”,希望企業(yè)保持增長,抓尋利益增長點,這是企業(yè)的本能,也是對投資者負責。難言對錯,只看結果。
所以,即使是想著“只把一個空調做到極致”的董明珠,有了“造車夢”,有了建造生態(tài)圈帝國的設想,也不足為奇。
副業(yè)一個沒成
有不少業(yè)內人士為董明珠感到憂心:她和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決心似乎十分堅決,但格力電器迄今為止沒有做成一個副業(yè)。
董明珠及格力多元化布局一覽
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擴張,從其成為空調業(yè)行業(yè)老大的發(fā)展時期就開始了,而那個時期,“天花板”之說也悄然流行。
主營過度依賴空調(80%以上)的格力從2004年開始(2016年正式公布進入多元化時代),先后布局小家電、金融、冰箱、智能手機、智能配送柜、機器人研發(fā)、軍工制造、新能源汽車、電飯煲制造……而其中最引爭議的,就是手機和新能源汽車。
比如,在董明珠的執(zhí)著堅持下,格力電器對制造手機可謂癡情,2015年3月,董明珠在一次演講中高調“秀”出格力手機。
▲ 一位用戶表示,格力手機在使用上有一些亮點,電池不發(fā)燙,但總體比較平庸,以后在同價位他會選擇小米或舊型蘋果。
▲ 京東商城上,格力手機2代有76人評價,而小米的紅米4X手機則是268725人評價。
手機只是格力電器多元化的一個布局,董明珠還特別偏愛新能源汽車。
2016年,董明珠任職格力集團董事長期間,推動格力電器擬以130億元的對價發(fā)行股份收購珠海銀隆100%股權。
然而,格力手機至今銷量不佳。格力電器收購銀隆以失敗告終,最終董明珠以個人身份,投資10億元成為銀隆股東。
董明珠“急了”?
對于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,寶杰控股集團董事長兼CEO張杰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表示,這是布局一個“黃金賽道”。
“全球范圍內各國的政策越來越明確,我們即將告別傳統(tǒng)的汽車時代,未來僅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就能有一年2000萬的銷量。這是一塊大蛋糕,你不搶自然有其他人搶。”張杰認為,格力電器本身的制造功底在,完全可以試著去搶一塊,絕對能提振股價。
汽車行業(yè)資深分析人士則告訴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,這的確是一個大市場,董明珠肯定是朝著最大的那塊蛋糕去的,銀隆并不具備生產家用轎車的資質,做的是公交大巴車,所以她入股銀隆應該只是初始布局。“但問題是,她即使拿上自己的全部身家也未必有用。”
“無論是技術還是門檻,10億元連水漂都打不響。”該人士表示,僅僅上海地區(qū),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,到今年年初就有30多家企業(yè),何況還有不少是汽車業(yè)資深企業(yè)家,功底深厚。
“做什么都難,當初做空調就不難了?作為企業(yè)在進入新行業(yè)領域里面都會遇到困境,她要是鐵了心,和格力電器一股作氣跨界新領域,未必就不能成功。”一位接近格力電器的投資人則表示,目前董明珠是對還是錯,選的方向準還是不準,都難以判斷,但有一點很明顯:董明珠急了。
因為格力電器很可能不會給她時間了。
任期將至,所以亂了?
上述人士之所以說董明珠急了,可能是因為2018年5月31日,董明珠的任期將至,僅剩約8個月時間。
2017年9月以來,董明珠任期將滿的消息、接班人人選的揣測傳得沸沸揚揚。
有業(yè)內人士分析,也許時間壓力讓董明珠亂了。
9月21日,格力電器宣布“持有海立股份(600619.SH)達到5%”。公告顯示自8月29日海立股份復牌,格力電器連續(xù)16個交易日在二級市場累計買入4331.56萬股。
海立股份在公告中稱,“格力電器旨在擴充其產業(yè)鏈結構和整合產業(yè)優(yōu)質資源,借助上海國際化地位的人才、信息和創(chuàng)新優(yōu)勢,打造產業(yè)鏈更加齊全的國際化企業(yè)”。
然而劉步塵表示,對舉牌這個舉動他確實沒有看懂,他認為取得海立的控制權或者通過海立擴充格力的產業(yè)鏈,對格力電器的意義并不大。
當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以投資人的身份向格力電器轉述業(yè)內的擔憂之情時,對方的回答很肯定:“舉牌海立只是為了擴充產業(yè)鏈,我們自己也有做壓縮機的。目前格力的股票很穩(wěn)健,至于跨界和未來戰(zhàn)略問題,請直接看我們的年報。”
一位家電分析師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表示,在手機沒有做好,立足未穩(wěn)的情況下轉戰(zhàn)新領域,進行各種戰(zhàn)略投資,董明珠顯得有些急切了。但她已經沒有時間去考慮,在任期即將結束的情況下,她需要快速出成果,需要穩(wěn)定軍心。
董明珠曾這樣表示:“沒錯,我推舉的可能是第二個董明珠;如果不是,我可能不會放手。”
然而,無論董明珠是否連任,是否放手,無論格力電器是否轉型,是否會迎接一位新掌舵者,董明珠和格力電器恐怕都難以一帆風順。
對于舉牌海立,有媒體指出,董明珠或許想著派嫡系控制海立董事會,確保退休后仍能施加影響,或打著產業(yè)協(xié)同的大旗,用格力電器的錢拿下海立。
一位業(yè)內人士對記者直言,“上述戰(zhàn)略,實施難度都太大了。”
“先天性心臟病”
“董明珠最大的問題是不會自省。”劉步塵表示,迄今為止在各種跨界業(yè)務上,董明珠一個沒有做出來,而她直到現(xiàn)在也不肯認錯自省,只一意孤行。
“格力最大的問題,是股權分散。”上述投資人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表示,格力始終難以擺脫這樣的歷史包袱:股權分散,股東不和,實際控制權不明。這導致董明珠如果不夠“狠”,不夠堅持,格力絕對無法成為今天的格力。
兩人也同時提到了格力的老對手:美的。
“以前格力空調做得最好的時候,兩者(格力和美的)的空調業(yè)務營收差距有400億,而2017年上半年差距只有46億。而且今年美的空調增速遠高于格力,差距有可能進一步縮小。”劉步塵表示,格力雖然是龍頭老大,但競爭對手也在奮力直追,一旦不謹慎,主業(yè)被追上也不是不可能。
“一個企業(yè)在最高治理層面有兩個最大的決策問題:一個是戰(zhàn)略大轉型;另一個是繼承人問題。兩件事情,美的都輕松漂亮地贏了,而格力很無奈地輸了。”該投資人表示,治理結構是格力電器的深層次的困局,無可爭辯的企業(yè)統(tǒng)治權、沒有“先天性心臟病”成為美的(相比格力)的一個巨大的戰(zhàn)略優(yōu)勢。而格力內部掣肘太多,董事會、股東心不齊,常年以來,公司管理層總要面臨前有強大的對手,背后有大股東要搶班奪權的這種兩線作戰(zhàn)的局面。董明珠從始至終都處于一個復雜多變的局內,難以打出漂亮的勝負手,又被戰(zhàn)略主導權之爭牽扯大量精力。
這并非沒有案例可循。
2016年10月28日,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的現(xiàn)場,面對中小股東,董明珠情緒異常激動:“格力沒有虧待你們!我講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。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這樣給你們分紅的?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,你們又能把我怎么樣?兩年給你們分了180億,你去看看哪個企業(yè)給你們這么多?格力能從1個億、從1%利潤都沒有甚至虧損的企業(yè)做到今天,達到13%的利潤,是靠你們來嗎?”
該投資人表示,這是因為董明珠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:格力會失去偉大的可能。
“格力電器大概將永遠(至少是很長一段時間內)只是一個‘造空調的’,無法實現(xiàn)‘從優(yōu)秀到卓越’的跨越。” 來源: 國際金融報 鄭馨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