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09-4-24 15:57:29 來源:網(wǎng)絡來源 編輯:中國家裝家居網(wǎng)
按照胖記者的話說,張愛玲這個上海老女人,臨死了都還在“作”。
“作”是江浙方言,大概表示事多,挑剔,讓人難以應對的意思。看完《小團圓》曲折的出版經(jīng)歷,確實不得不認同這個觀點,這個曠世才女,確實一直在和這個世界鬧別扭,說她想清清靜靜的離去,恐怕連她自己的在天之靈都不會相信。
關于遺作《小團圓》是否應該出版,一直有很多爭議。一直到現(xiàn)在,都有鐵桿“張迷”表示應該拒讀《小團圓》。起因,還是張愛玲自己。92年,張愛玲致信給臺灣好友宋琪夫婦,安排身后事。在信中提到想把《小團圓》銷毀。但她的語氣猶豫不決,又說稍后再議,沒想到2年多后,就與世長辭。
張愛玲曖昧不清的態(tài)度,讓遺囑執(zhí)行人宋琪夫婦一直不知道該如何處理。因為也只有宋琪夫婦知道,張愛玲在這部作品上花了多少心血。95年,當張愛玲靜悄悄的在公寓死去時,桌上,還攤著正在修改的《小團圓》。
中國戲曲有個結(jié)局叫“大團圓”,講得就是貧窮秀才中狀元,衣錦還鄉(xiāng)大團圓。這是中國人對生活理想狀態(tài)的向往。而不管是張愛玲,還是胡蘭成,人生雖有輝煌之時,卻沒有圓滿的結(jié)局,也只能算做“小團圓”。這就是這部自傳性作品名字的由來。
《小團圓》初稿成書在1976年。那時臺灣的張愛玲熱正是方興未艾,“復出”的胡蘭成寫了《今生今世》,關于胡張戀的描寫更是激起了社會的空前關注。上海作女張愛玲怎么可能把解釋自己的權利交給不相干的人,又或者是那個早已恩斷義絕的舊情人呢?于是,寫自傳小說的念頭出現(xiàn)了。
另一方面,從現(xiàn)實來說,旅居美國的張愛玲創(chuàng)作陷入空前低谷,無法融入美國社會,善于描寫生活的張愛玲也無法從現(xiàn)在的生活中汲取靈感?;貞洠蔀榱怂齽?chuàng)作的唯一動力,也是她謀生的唯一辦法。
《小團圓》寄到臺灣以后,宋琪看完卻建議張愛玲不要出版。因為胡蘭成的漢奸背景,因為當時臺灣復雜的政局,宋琪害怕《小團圓》不被社會接受,最終害得張愛玲連最后一片創(chuàng)作謀生的天地都淪陷?!缎F圓》得改。
一改,就是20年。
很多資料都表示,從內(nèi)心深處,張愛玲從來沒有放棄過出版《小團圓》的愿望。但她為什么會留下這樣模棱兩可的遺囑?沒有人能猜得透。這也許是她故意留下的難題,這是她和世界鬧得最后一次別扭。
張愛玲一生孤傲。用小團圓里的話來說,世界沒有愛過她,所以她習慣了自己愛自己。在各種主義、團體盛行的20世紀前半葉,她沒有被任何一個主義,或者團體接納。大陸曾把她從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史上抹去,而臺灣一度把她歸為“親共作家”。離開華語文化圈,對于一個暢銷作家來說,絕對是迫不得已的選擇,但在當時,卻也是唯一的選擇。
若張愛玲不愿意和這個世界和解,其實也有充分而強大的理由。
在讀《小團圓》的時候,我的腦海里一遍又一遍浮現(xiàn)的卻是晚年,一頭銀發(fā),神情冷漠的張愛玲
如何喝著西柚汁來忍耐饑餓的情景?!缎F圓》就是在這樣的忍耐中寫下的,它寫了20年,留下了張愛玲對人生的回望,就像書的封面被反復炒作的那句話一樣:我是想寫千回百轉(zhuǎn)的愛情,即時它消失
了,也還是能留下些什么。
留下些什么,難道不是一個以筆謀生的人,一生的意義所在嗎?
把心血焚毀,是林黛玉的做法,這是自殺,也是報復。張愛玲沒有忍心將《小團圓》付之一炬,莫非是,她的內(nèi)心深處,仍然抱著和這個世界和解的渴望?她還是期盼著,有人能夠讀懂她,了解她。但她不確定是否有這樣的可能,所以才留下那樣模棱兩可的話?
《小團圓》我剛開始讀,以我的眼光,這不能算是一個佳作。情節(jié)有些拖沓,語言不再犀利,大約是好久不在華文圈生活的原因,連文字表達都有些生疏。
但我還是決定把它看下去。
女人都有一個特點,你問她一個問題,她心里明明想的是yes,但是回答確實no。上海作女,恐怕尤為如此。
她羞于主動伸手和世界和解。
那我們只好主動一點了。